《教育导报》讯(冉文章)通江县檬坝小学属于典型的“麻雀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少、教师也少。过去,学校老师都是独自面对教学难题,教研活动常常是“孤军奋战”。去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开始探索“1+N”全科教研模式,通过完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关键环节,将师资短缺的劣势转化为跨学科成长的契机。
备课:从“个人思考”到“集体智慧”。“以前备课像在黑暗里摸索,现在每节课都成了给孩子们的‘定制礼物’。”青年教师张敏的感慨道出了该校教研改革的精髓。如今,小1名教师上课,N个学科教师都参与其中,在“全科参与、全员教研、跨学科互助”模式下,学科壁垒被打破,讲台成了教师复合型成长的舞台。教师魏金华的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有了数学教师李吉飞、幼儿园教师周文静的“跨界脑暴”加入,让这一节课融合了识字游戏、教具演示和情境教学三重设计。
上课:从“闭门授课”到“开门晒课”。在学校倡议下,老师们开始主动去推门听课,跨学科、跨年级听课,既让上课的教师感受到同伴的眼睛和耳朵带来的压力,也让同事能从课堂“借走”智慧。多维视角碰撞,数学教师谭萍在美术课上学到了“对称图形”可以用剪纸艺术来展示,体育课的队列训练被语文教师甘馨当作了“看图写话”的生动素材。“跨学科的眼睛,帮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盲区。” 李晓说,原来学生低头不是走神,是她没把诗的“画”和“韵”送到他们眼前。
评课:从“相互挑刺”到“坦诚对话”。“在我的诗歌教学中,美术老师发现后排学生听课时眼神游离,建议将古诗意境融入简笔勾勒,课堂抬头率显著提升。”在评课环节,同事们“显微镜”式观察课堂,从学生的一个眼神到授课教师的一句追问,全是评课的焦点,评课挑刺不“留情”,直击“痛处”。常态化听评课中,教师上课开始盼着“挑刺”,等待同事的意见,并将建议记录成册为《蜕变的足迹》。
如今,檬坝小学的7间教室不仅传出了更生动的读书声,更孕育着乡村小规模学校教研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冉文章 编辑:郭路路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