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川大附中科华分校师生玩转跨学科课程实践——千年古画“立”起来 美术教育“活”起来
时间:2025-10-10 15:10:27   来源:教育导报网

《教育导报》记者 钟兴茂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学生复刻的《千里江山图》10米长卷上,青绿颜料的光泽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画卷下方的立体山水装置更是吸睛:层叠的废弃纸板模拟出峰峦起伏,国画笔墨点染青绿山水,半透明亚克力板晕染出远山空蒙,塑料袋“剪”出的瀑布灵动自然,碎石与丙烯颜料勾勒出的植被生机勃勃……

这不是博物馆的艺术展,而是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科华分校美术教师李瑾带领学生完成的跨学科美育成果——一场让千年古画“立”起来,让学生从“看画人”变“画中人”的教学实验。

学生展示《千里江山图》复刻长卷。(图片由学校提供)

破解美育困境

从“看不懂”到“玩起来”

“同学们,谁能说说《千里江山图》中青绿山水的特别之处?”美术课堂上,李瑾的提问曾一度让教室陷入沉默。学生们对传统山水画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好看但看不懂”的阶段,对技法、美学与文化语境几乎一无所知,而新教材中对国画的赏析涵盖了矿物颜料、山水构图、画家人文等精深的内容,学生理解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何让美术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李瑾在一次美术馆看展中找到了破题思路。“同一处江景,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画法将之描绘出不同的意境,传统国画,学生们能不能用现代的笔触或技术复刻、创新呢?”有了思路,李瑾跳出单一美术课堂的框架,设计了“平面复刻—立体转化”的双重实践路径,准备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带领学生“拆解”《千里江山图》、复刻长卷,并用环保材料构建立体山水装置。

“同学们想不想将‘纸上的山水’变成现实里可穿行其中的风景?”2024年9月,当李瑾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的设想后,学生们眼睛都亮了。她先以“笔墨解码”《千里江山图》的方式,带着学生了解、学习山水画的技法、布局和人文背景,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临摹,最后优中选优,组成《千里江山图》长卷。

“老师,这个部分我可以尝试不同的画法吗?”复刻长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了出来。李瑾感叹:“以前学生觉得书上讲的技法很无聊、空洞,而真正要用其完成一件作品时,他们就非常愿意学了,而且懂得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提升综合素养

从“画中游”到“行中悟”

“美术课堂除了国画,还有很多内容要学习,复刻《千里江山图》,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李瑾告诉记者,这场将“纸上山水”变成现实风景的艺术实践之旅,需要经历“笔墨解码”“空间转译”“材料实验室”“立体构建”与“展览展示”5个阶段,为了尽快完成《千里江山图》的立体装置,学生们常常利用课间,自发到美术教室进行创作。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完美地呈现作品,李瑾不仅带着学生研习青绿山水的技法特征、矿物颜料的来源与制作工艺,还结合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通过讲解北宋历史和文人风骨,让学生了解《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品读宋代题画诗,感受传统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绝美意境。据李瑾课后调查,学生们对青绿山水特点的认知率从课前的32%升至89%,90%的学生会主动探究宋代美学与社会发展。

在“空间转译”制作立体山水装置环节,为了将画作中的“高远、深远、平远”转换为物理空间中的层次结构,李瑾又邀请学校物理、地理等学科的教师,帮助学生们厘清其中关系。具体制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热熔枪、纸板、泡沫、旧布料等材料,学生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又被激发了,用棉花做云雾、以塑料为瀑布,用碎石和丙烯模拟植被。“材料虽旧,立意却新,学生们逐渐从‘被动观画者’变为‘主动造物者’。”李瑾说。

历经将近1年的时间,学生们终于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的山水立体装置,虽然受限于材料、时间、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可容纳人穿行其中的大小,却实实在在传达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美育,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中学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让每个孩子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李瑾说。

课程深度融创

从“一堂课”到“全学科”

“《千里江山图》这堂美育课的效果远超预期,学生不仅掌握了传统美学知识,更做到了多学科素养的融会贯通、迁移跃升。”在川大附中科华分校副校长李晓燕看来,这也是学校构建植根“四力”(即知识建构力、问题解决力、自主发展力、责任担当力)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的缩影和成功实践。

在育人实践中,川大附中科华分校发现现有课程整体融合性不够,课程系统关联性不强,课程创新性不足,导致学生“整全发展”不充分、个性彰显不充分、创新激发不充分。为此,学校以“整全育人,深度融创”为理念,构建起跨学科、课堂教学与活动育人互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李晓燕说:“单科独进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要培养的是‘整全发展’的新时代‘四力’青年。”

于是,历史和政治学科的老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指导学生编写、排演《党史百年》历史剧,在光影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杜甫草堂、望江楼,结合历史知识开展古诗句中成都地名的文化寻踪和校园内的拾秋之旅;校园生活、日常困惑,也能变成融合课程的灵感,物理教师开设“多功能课桌椅设计”“水火箭的研制”课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可调节高度的课桌和推动火箭翱翔蓝天;生物老师带着学生在校门口的水池取样、研究,自主设计净水系统……老师们还开发出“秋冬季生菜的种植”“川味蛋黄酥的研制”“豆腐乳的研制”“附中花卉种植方案”“附中毕业典礼方案”“班级公众号的运营”等一系列课程。

“以问题为导向确立主题,在情景实践中求真知,这是学校融合课程始终坚持的育人逻辑。”李晓燕说。为了激发全校教师自主、自觉地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学校确立了学科节、学术节、艺体科技节、心理节4大常态化节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的平台,并邀请校内外专家评价、指导。

“《千里江山图》复刻长卷和立体装置的两次全校展览,分别在艺体科技节和学科节开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李瑾说,“学生们虽然嘴上说不在乎,但每每看到展览作品前围满了人,总是不自觉地露出自豪的笑容。”她表示,接下来将联合语文学科、信息学科开展 AI赋能的“题画诗创作”,在进一步深化学生文史与审美修养的同时,强化信息数字素养。

编辑:周睿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