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明确人生阶段目标、合理规划个人生活、提升综合能力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妇女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2025年第八期在成都举办, 活动以“预见未来的自己”为主题,邀请多位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 法律从业者展开跨界对话,探讨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用、怎么用,家庭、学校与社会又应如何协同,奏好关于孩子未来的“协奏曲”等关键议题,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合理规划人生发展轨迹。

活动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帮孩子缓解学业焦虑 让成长有更多“方向”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为何要强调生涯规划?”在此次宣讲活动中,一些家长带着疑问专程而来。
面对这个问题,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文庙校区执行校长赵清芳明确指出:“今天的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挑战,他们既要适应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节奏,又要紧跟 AI发展的时代浪潮,更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根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大任。”
在此背景下,赵清芳认为,家长既应该重新树立“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好明天”的教育观念,更应该学习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明确各阶段的教育任务,从而培养孩子“会提问、敢质疑、能创新”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知来处、明去处、有根脉”的文化自信。
“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和人生幸福有联系吗?有,但有必然联系吗?没有。”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个人侯盛也分享了对学业与成长“关联度”的看法。他以工作中接触的案件为例:每年都有高考优胜者在进入大学后因厌学、患病、无法面对挫折而退学,甚至违法犯罪。他指出,其根源是孩子缺乏对自我和人生的清晰认知与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补上这关键的一课,破解“高分低能”与“幸福无能”的困局。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航带来的青羊区2024年的调查数据充分论证了“生涯规划让成长受益”的观点:参与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中,83%能清晰描述兴趣爱好,而未参与者中该比例仅为41%。
张航分享:“越早接触生涯规划,孩子能越早建立‘兴趣—优势—目标’的认知框架。当孩子能说出‘我喜欢动手,可能适合学科学’时,他们已经在为未来铺设稳固的基础,避免陷入‘追捧热门专业’的误区。”同时,他还表示,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当前小学生长大后从事的职业,65%尚未被发明。这种职业迭代加速的趋势,要求孩子具备“自我认知—目标设定—行动调整“的循环能力,而非掌握某项单一技能,而中小学生阶段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窗口期,家长要对此重视。
宣讲现场,专家们用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向家长们科普学业与人生的辩证关系,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远离焦虑,应通过科学地陪伴和智慧地引导,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助孩子读懂“我是谁” 去探索生命的“边界”
“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它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知晓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含金量”后,不少家长对其具体内容还是不甚明白。
张航为家长梳理认知:当下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和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性教育活动,都可以视作生涯教育。
张航分析,当下的生涯教育主要包含“自我认知:帮助孩子发现‘我是谁’”“外部探索:引导孩子了解‘世界有什么’”“决策与行动:培养孩子思考‘我该如何做’”3个方面的内容。与此对应,家长在孩子生涯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当4个关键角色:兴趣的“点燃者”和“守护者”、视野的“拓荒者”和“链接者”、能力的“锻造者”和“陪伴者”、升学的“情报员”和“参谋官”,从而帮助孩子“预见未来的自己”。
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董薇从心理教育角度提出的观点与张航的理论分析不谋而合。她认为,生涯规划就是探索生命的边界,是一种生产力,就当下的教育而言,生涯规划是要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爱人的能力和内驱力,这才是关键。
董薇还结合在四川大学工作的经历,为家长提供了在家庭教育中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思路,强调“理解”和“陪伴”在培养孩子成为思考者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她特别提醒,家长只能提供参考,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立场;要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以致用,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生涯规划不是规划人生,而是规划可能性,帮助孩子建立“我是谁”与“世界需要什么”之间的连接。专家分享的大量成才典型案例也反映出,生涯规划的“神奇”之处在于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当孩子“预见”未来的自己,今天的努力便有了动力和意义。
但在孩子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难免受挫。对此,赵清芳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呼吁,要认真对待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挑战,从“重构教育评价维度,培育多元成长生态”“破除单向沟通困局,构建情感共鸣通道”“做好内在情绪管理,构建无焦虑成长环境”3个维度开展行动,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勇敢试错,最终实现知识积累与人格发展的双赢。
引导孩子储蓄能量 守护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协同的“协奏曲”。那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家校社又分别有怎样的教育使命呢?
活动现场,赵清芳向家长发问:“在知识易得、学习泛在的‘易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储备应对变革与把握未来的关键能力?”对此,她给出了3条建议:一是在算法能快速处理信息的时代,学生更需要系统掌握数学逻辑、科学原理、人文经典等核心知识,形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科素养。二是从“知识灌输”转向“问题驱动”,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自主思考与探究中解决问题。三是鼓励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其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转化路径,在实践中增强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董薇告诉家长,现有的大学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竞技场,而是核心素养、能力、能量的锻造地,更强调项目制学习。面对学习内容越来越开放、综合,探究性越来越强的现状,她深情地和家长共勉:“当下,我们的孩子不再是记忆的机器,而必须成为思考者,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侯盛则从“幸福人生”的观点出发,为家长梳理如何更好地对孩子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指出这5种能力的培养尽早培养、尽心培养,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孩子幸福人生的渴求。
生涯规划是孩子自己的事,还是家长的责任?生涯规划是阶段性事务,还是一生的课题?学校和家庭要分别提供怎样的帮助?……一个一个话题被抛出,家长们或聆听,或沉思,或会心一笑,或眉头紧锁,无一不在深思孩子的未来。
“各位家长,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孩子束缚在一条预设的轨道上,而是赋予他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让他未来在面对志愿选择时,能从容不迫地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组合;在进入大学后,不会因为突然失去管束而迷失方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风雨阳光,都能保持内心的热爱与坚定。”当张航铿锵有力地阐述完观点,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实习生 蒲竞芝 本报记者 何元凯)
编辑:冯薇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