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盼放假,家长愁放假,每年的寒暑假占据了学生四分之一的学习、生活时间。如何利用好这段时光,不仅关乎孩子的成长,更牵动家长与社会的心。近期,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了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家校社协同推进中小学假期实践育人研究”开题论证暨专题研讨活动。活动现场,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在深入交流研讨中,为“如何利用好假期时光,开展实践育人”寻找新路径。
假期不“断档” 成长不“放羊”
“假期终于结束了!”“‘神兽回笼’,解放了!”……每逢“收假”,不少家长都长舒一口气,感慨把孩子送回学校,自己才算真正“放假”。这种普遍的家长心态,折射出当前假期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寒暑假期间,教育场景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部分家长带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接送孩子穿梭于各类辅导班,让假期变成了“加长版学期”;部分家长则秉持“放假就是玩”的观念,对孩子的假期生活毫无管理与安排,让孩子整日与电子产品为伴,在网络世界虚度光阴,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调查表明,近九成家庭在假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孩子无去处,家长看护难’难题。假期(寒暑假、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等)占学生全年时间的45%左右,与学期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时空,却长期未得到充分利用。”课题负责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廖德斌指出,寒暑假教育并不是学期教育的简单重复和低效延伸,更不意味着学习的中断,而是“社会大课堂”的核心载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是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
相较于学期教育,假期里孩子的学习地点从学校转移到了家庭与社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从书本转向生活与实践。“我们习惯于将教育局限于教室和课本,却忽视了生活与实践本身就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田慧生强调,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时空”,将假期视为一个独特的、以实践和体验为主导的育人场域,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为实现差异化育人成效,避免让孩子们陷入“换个地方写作业”的误区,课题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寒暑假生活为情境动力,聚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和“闲暇创新”,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小学假期实践育人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充分与情境交互,他们才能学会如何在真实生活中解决复杂问题,并由此形成核心素养。”廖德斌在课题开题报告中谈到,依托“教联体”建设,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推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主导、家庭主责、社会主动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目标协同—内容整合—过程共管—评价共建”中系统赋能学生假期学习与生活,重构假期育人生态,让假期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要将爱国、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活动;注重孩子在假期的劳动体验、体育锻炼及心理疏导;通过亲子活动、团队互动,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孩子在有意义、有趣味的假期生活中,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廖德斌补充道。
会聚多方合力 激活育人“沃土”
根据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川渝地区2000余名学生、家长和教师展开的调查,59 .6%的学生提出希望假期能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实践活动,22 .5%的学生希望假期能有更多外出旅游或研学类活动,15 .7%的学生渴望更多的亲子沟通和人际交往机会;近八成的家长表示,在假期中与学校、社会存在协同困难;四成左右的教师认为难以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支持。
“长期以来,假期教育存在‘过度聚焦智育’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特别是学生对休闲、感悟、体验与创造的内在渴望。”廖德斌指出,要让假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广阔天地,需要着重解决家校社职责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北省政府督学傅华强认为,应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重点发挥“学校主导”的作用。学校既承担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能,又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应该通过活动、课程整合资源,为假期教育把握好方向、划定出重点。傅华强建议,学校应为家长和社区提供“操作手册”,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以学科综合融通的方式进行顶层设计,用多元评价激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协同育人有章可循,让参与各方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学校还需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假期中家庭的主责是生活教育与亲情陪伴,鼓励家长通过亲子阅读、户外运动、手工活动等方式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学校的活动设计或教育指导,大多时候都需要在家庭场域中落实,这就提醒家长在假期教育中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育人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家长的尽责、家校的配合。”田慧生说。
社会是包罗万象的“大课堂”,也是学生进行实践的“练兵场”。寒暑假期间涉及的体验性活动、调研类活动等,都需要社会提供场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陈红认为,社会力量需要更积极地“打开大门”,为学生的实践探索提供服务与保障,以更专业化、标准化的形式融入假期全面育人体系当中,为学生搭建从“知”到“行”的桥梁,帮助他们去发现、触摸生活与实践这本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
践行“知行合一” 实现全面发展
“假期是进行感性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绝佳时机,丰富的假期实践能够有效增强孩子们的意义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生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表示,实践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育人课程”,通过“假期实践大课程”,在生产、科学、文化实践中充分激发孩子的主体性,能有效弥补孩子在日常学习中掌控感、现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缺失,促进其全面发展。
如何利用好假期这一教育“空隙”,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赵洪涛分享了实践经验:在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开展的“黄河文化研学”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撰写报告并提出保护建议,帮助他们在增长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种子埋在心里;天水市秦安县部分学校通过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学习传统农耕技艺,体悟劳动的艰辛,帮助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与勤俭节约的意识。
赵洪涛说:“假期实践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转化为有温度、可运用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接触真实社会,与自然情境紧密互动,在‘身体在场’的深度参与中,真正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廖德斌表示,高品质的实践活动,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处理真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过程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生活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这些正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假期应通过浸润式、活动式的亲子项目,让教育在愉悦的参与中自然发生,而非通过说教式的灌输实现。”陈红补充道,实践活动还需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快乐成长。
赵洪涛特别提出,各区域、各学校要善于利用本土自然、文化资源,开展如自然观察、民俗传承等具有特色的活动;健全安全保障机制,优化制度设计,将学校“无限责任”转化为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共同分担的有限责任”,树立科学的安全理念,真正打破教育的围栏,将学生的学习场域延伸至广阔的社会与自然。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假期实践育人为例的素质教育新范式,正积极回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当安全机制得以健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假期实践育人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承载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内化的“必修课堂”,助力每一个孩子在“知行合一”的肥沃土壤中,成长为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栋梁之材。
实习生 郑婷婷 《教育导报》记者 马晓冰
编辑:冯薇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