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伙伴’,当AI技术走进课堂,将如何重构课堂教学生态?”近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第20届教学节暨四川省“网链共享计划”研讨活动在龙江路小学举行,该活动围绕“智教无界 乐学有链”主题,以教学展示、沙龙研讨、专家引领等形式,集中呈现了近年来该校将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实践成果。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与AI助手互动。(图片由学校提供)
AI进课堂
从“辅助工具”到“教学伙伴”
“未来已来,教育的形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龙江路小学副校长阿苏沐尬介绍了此次教学节主题选择的背景,他认为AI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对教育理念、课堂结构、师生关系起到重构作用。
“如何不让技术沦为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温暖的育人伙伴?如何不让数据成为压力的来源,而变为成长的阶梯?本届教学节的现场课例展示与研讨,正是学校对这些问题的一次系统性、实践性回应。”阿苏沐尬说。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将AI引入课堂的关键在于实现其从“辅助工具”到“教学伙伴”的角色跃升。对教师而言,AI是协同教学的“认知伙伴”,助力教师精准把脉学情,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AI充当了“学伴”的角色,通过即时反馈形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服务教学需求
“双师”赋能“智教”新课堂
在“智教”层面,龙江路小学以“AI+教师”双师协同为抓手,系统推进课堂教学结构转型。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一颗小麦种子带到月球上,它能发芽吗?为什么?”课堂展示环节,龙江路小学科学教师周林用问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核心条件。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AI教学智能体根据学生上传的实验设计,实时提供个性化学习反馈,协助教师搭建“认知脚手架”,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主动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实验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设计和框架。AI不再是简单的问答机器,而成为深度融入教学流程的“认知伙伴”。
该校学生杨瑷说:“AI在课上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我上传了实验设计单后,AI就会根据我的实验目的给出针对性意见,一步步引导我不断改进实验设计。”
“团队设计AI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用AI去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针对性地解决课堂中的分层指导和大面积反馈难题,从而避免AI沦为‘花架子’。”龙江路小学科学老师卢毅说,周林老师的这堂展示课体现了学校教师的共识,即AI必须服务于真实的教学需求。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鑫燚对此模式表示认同。他认为,“双师协同”必须理清主次,明确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AI则是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的智能学伴。在龙江路小学的实践中,AI教学智能体承担执行与支撑角色,教师负责引导与决策,二者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结构。
构建“数字成长档案”
打造“乐学”新路径
在“智教”基础上,龙江路小学同步推进“乐学”体系改革,让学生在与AI的互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个性化成长。
在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数学教师殷明的课堂上,原本抽象的“平移”概念通过AI互动技术变得可视、可感、可操作。各种可视化互动教学游戏的引入,让学生不再是公式定义的被动记忆者,而是通过拖拽组合等体验,在探索中理解空间观念,在AI的即时反馈中自主构建出平移的特征。AI的介入,将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一场充满挑战与趣味的“探索之旅”。
“AI能精准捕捉个体理解差异与共性难题,通过后台系统,我们在课上能实时收集学生的学情诊断报告,帮助老师更好地决策教学路径。同时,AI智能体的加入还能快速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梳理思维路径。”龙江路小学中粮祥云分校数学教师苏静说。
“我觉得AI就像一个朋友,时时刻刻关注着我,带着我一起学习,这让我的学习更加高效,也更加有趣。”龙江路小学学生李青橙希望能在更多的课程中用上AI助手。
据阿苏沐尬介绍,目前,学校已将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汇总至数据平台,形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和学情诊断报告。“这就像一份精准的‘教学地图’,能帮助教师一目了然地看到班级整体知识掌握情况和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阿苏沐尬说。从“双师协同”机制的构建,到“数字成长档案”的精准赋能,一条以“乐学”与“智教”为主题的双链融合路径已初具形态。
(实习生 蒲竞芝 《教育导报》记者 张玥)
编辑:周睿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