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看到生命成长的年轮,不断领悟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回顾32年的教学生涯,李婷梅这样总结。
从教学新手到站稳讲台,从课题研究到教学用书编写,从一个人到一个专业共同体,如今已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副校长的李婷梅回忆道,自己的“拔节生长”是在一阶阶“挑战”中冲出来的。回溯来路,还要从成都市西一路小学操场的“第一个挑战”讲起。

起点即挑战 从操场走出来的语文教师
1993年,18岁的李婷梅来到成都市西一路小学任教。她满怀期待,期待着自己的第一堂语文课。
但报到后,她被通知:学校正缺体育老师,她被分到了体育组。“你一定能够胜任!”校领导给李婷梅鼓劲儿。
于是,李婷梅的“从教第一课”成了组织全校师生列队。彼时,她气质温柔、讲话轻柔,她的一声“立正”,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次列队经历给了初出茅庐的李婷梅一个“下马威”。
后续的带班任务更是挑战。“迎面走来一群六年级的高个子,小小的我瞬间淹没在人群中。稀稀拉拉的列队、吵吵嚷嚷的组合,让我的忐忑感瞬间拉满。”李婷梅意识到,文弱的自己想要驾驭这样“高难度”的班级,“立威”是行不通的。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才是“破题之道”。
“很好!咱们班充满活力,大家个子蛮高,精神倍儿好,肯定都身怀绝技,谁来展示展示?”李婷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刚刚嬉闹的孩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大家都很内敛呀,那我们就来玩个游戏——‘点兵点将’,点到谁,谁就获得毛遂自荐或者推荐他人的权利。”为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李婷梅将目光扫向队列里的每一个孩子,直到与40余名同学都有了眼神交流。
“我来!我来!”孩子们活泼的天性被她激发出来,一个个争相向这位新晋体育老师展示起自己的才艺。
“40分钟的课,从我的紧张到学生的紧张,再到我们朋友般的友好……戏剧性的变化,让我看见了儿童身上的纯粹,也让我在从教之初便意识到愉快的教学氛围对孩子们潜能激发的重要作用。”李婷梅回忆,凭借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自己很快从“最不像体育老师的体育老师”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老师。
挑战接踵而来。刚适应当体育老师的生活,李婷梅就接到新任务:学校一位优秀教师休产假,需要李婷梅接手当班主任、教语文。“体育老师你都当得下来,还有什么拿不下来的。”校长又给李婷梅“打鸡血”。
李婷梅再次迎难而上。为强化班级凝聚力,李婷梅向全体家长和学生提出了“塑阳光团队,育阳光品质”的班级建设理念,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策划开展“放飞希望”“畅想未来”“蓝天下共成长”等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将阳光引进孩子的心田。
2001年,李婷梅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培训中,她主持的课题获评优秀课题,她本人获评此次培训项目优秀学员,并受聘为学科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师。在培训中,李婷梅看到了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她开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开展教学改革,将培训所学融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实践探究能力。经过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愿明显提升,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而这一切需要成熟的教学研究做支撑。”李婷梅看到了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她开始向教研领域迈进。

热爱且精进 不断寻找“方法论”
“龙小的‘愉快教育’和我的教育理念很契合,我是慕名而来。”2006年,李婷梅来到了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下文简称“龙小”)。该校在改革开放初期便率先开展“愉快教育”,提出“乐园中育人”的理念,并始终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对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式变革有着独到的理解。”在龙小浓郁的教研氛围里,李婷梅的教研热情又一次被激活。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是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去探索和学习。”那段时间里,寻找能引导学生疑中寻解、学中求乐的“方法论”,成为李婷梅最大的乐趣。
为解决学科课程教学“点状化”问题,李婷梅和团队开展《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说明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课内外整合、单元整合两种路径,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为改变各个学科相对隔绝的教学样态,她带领团队以市级课题《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为载体,开发出“花重锦官城”“火锅攻略”“蚕述”等趣味项目学习活动;为解决学科育人价值挖掘不充分问题,她以国家级课题《涵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整合性阅读教学研究》为抓手,厘清小学12册教材“健全人格”要素脉络,建构出“健全人格”课程培育体系。
在热爱与精进中,李婷梅收获了丰厚的果实。截至目前,她已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17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等奖项51项。
2019年,统编教材全面推行前期,李婷梅收到了参与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的工作邀请。“这一次的工作,要求我不仅要把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更要体现专业性和实用性。”李婷梅的“挑战”又来了。
为深入了解每篇课文的故事背景,李婷梅选择重新“当一次学生”。自己先把经典著作读熟、读透,再进行指导用书的编写。以《繁星》为例,李婷梅买来了市面上所有能购买到的关于巴金的传记和文章来精读,以求将最准确的背景信息呈现在系列教学用书上。“要对得起自己的热爱,更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李婷梅说。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李婷梅再次应邀参与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案例式解读小学分册》,她的教研成果在持续生根发芽。
初心到实践 “服务更多的人”
“利万物而不争,纳百川而不止。”龙小门口,南河悠悠流淌,在李婷梅心里,“愉快教育”的文化内核就像河水滋润大地一样,滋养着学校里的每一位师生,也像河流一样,应该流向远方。
“服务更多的人,是我从教的初心。”精进自身的同时,李婷梅先后担任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川渝“师带徒”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辐射范围涵盖四川、重庆、新疆等地的23个地(市、州)。
在工作室的成员中,不乏来自偏远地区教育工作者的身影,茂县凤仪小学校副校长马敏就是其中之一。“前期工作室线上研讨磨课,李婷梅每次都和学员认真讨论到深夜,为每位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线下研讨时,只要我们有需要,她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平衡好各项工作,到学校送教。”马敏告诉记者,李婷梅的“把脉问诊”是“接地气”的,她总会深入课堂、听课把关,并在课后结合实情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她的点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马敏表示,李婷梅的送教是“雪中送炭”,既“手把手”地向她和学校教师传授科学的教研方法,也为民族地区教师拓宽了教学视野,激发了大家深耕课堂、持续成长的热情。
现在,李婷梅与团队内60多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结成了专业成长共同体,该团队共培养出1300余名教师,其中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赛课获一等奖,并成长为各级各类名师优师,助力多位骨干教师走上管理岗位。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以无私之心分享方法、经验,用“小我”之力托举更多的师生,李婷梅的这份初心,已经灌溉出一片森林。
(《教育导报》记者 张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路路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