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探访四川大学博物馆—— 111岁的高校博物馆 一部“百科全书”
时间:2025-10-28 14:46:05   来源:教育导报网

1934年四川广汉月亮湾,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资料图片。

相机、手铲、绘图工具安静地置放在探沟中,复原出1934年四川广汉月亮湾的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场景;照片墙上,述说着20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考古队参与三星堆史上最大规模发掘的片段;一旁的多媒体影像,播放着近年来年轻川大学子继续参与三星堆新一轮发掘的生动画面……

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发现三星堆》篇章以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示出三星堆遗址与四川大学之间的近百年渊源,让往来不绝的参观者们寻访。

“馆内,三星堆、汉墓、四川民窑等丰富遗迹,记述着近百年来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和川大学者们的考古调查活动,揭示了四川的若干历史断面。”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说。

四川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前身是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这所博物馆与百年学府一起生长,已发展成为一座自然人文综合性高校博物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如川大校训,目前,四川大学博物馆以“西南天地,云汇大川”的气魄收纳了西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精华,涵盖自然、考古、民俗、民族等内容,如一本“百科全书”,记录和讲述着西南这片土地的锦绣多姿。而且,这部“百科全书”为自身拓展了多种“打开方式”——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展示着西南地区的民俗藏品。

学术——高校学子的实践基地

“在20世纪初现代博物馆理念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学博物馆的种子便在这里生根发芽。”汪东升说,一直以来,四川大学博物馆突出高校博物馆的学术属性,发挥综合博物馆在收藏、保存、研究、教育等各环节的育人功能,“自觉地将自身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是师生开展实习、实验的生动课堂。”四川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孟杨介绍,博物馆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开展合作,学生在馆内学习采集与制作标本已成为历届师生的教学常态。

此外,博物馆保护典藏部、学术展陈部等内设机构常年对校内外学生开放,成为学校历史、文博、考古等专业学生开展教育交流、实习实践的优质基地。博物馆还为学术期刊、会议等提供科研成果展示平台。

传播——记录学科历史,弘扬学人精神

川大博物馆馆内如今珍藏着8万件特色文物、百万件珍稀动植物标本,讲述着一幕幕学科发展的历史、一段段前辈学人科研考察的故事,传递着严谨治学、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

“世界上共有将近1000种杜鹃花,横断山脉就集中了近40%的种类。”每每讲到此处,川大博物馆讲解员章雅婷都会向大家讲述一段背后的故事:“毛蕊杜鹃”标本由方文培先生采集于四川康定,是他在1928年克服了匪乱、戒严、兵变、战争等困难,历时8个月,累计采集植物标本达4000余号,才最终完成。方文培先生作为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是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杜鹃花的学者,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编写“中国人自己的植物志”。

“高校博物馆展陈和高校学科发展紧密相连。我们要讲清楚学科脉络,生动有趣地讲好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家们的故事。”章雅婷说。

公益——开发研学课程,开展文化服务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全貌

2023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建成,面朝清丽的锦江,毗邻秀雅的望江楼公园。新馆不仅展陈面积得到数倍扩展,展厅面积达到约10000平方米,还在服务功能上增加了综合大厅、江景互动观景长廊、屋顶植物园,以及服务于博物馆与学科教育的研学空间。

国风设计、适用于低龄孩子身高的桌椅、独立于展厅的教学空间……博物馆内还专门设置了3间研学教室,提供给中小学开展交流活动。

“目前,我们已与省内30余所幼小初高学校建立馆校合作,面向全省师生开展文化服务。”四川大学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主任梁英梅介绍,博物馆根据馆藏特色设计出“小小考古学家”“小小生物学家”“小小非遗传承人”等公益研学课程。据统计,今年博物馆已经面向中小学开展了近200场活动,有2.6万人次的师生参与到了博物馆的公益课程。

“川大博物馆将在服务于国家一流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研究以及世界交流互鉴中积极作为,努力创建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汪东升说。

《教育导报》记者  陈朝和

(图片由四川大学博物馆提供)

作者:记者 陈朝和   编辑:郭路路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