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如何用一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举办一场金秋诗画会?近日,合江县人民小学的教研活动上,语文、音乐、美术3个学科的教师同上一堂课——“听听,秋的声音”。语文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轻重缓急间让文字里的秋意漫溢课堂;紧接着,音乐老师奏响乐器,落叶“沙沙”、虫鸣“唧唧”的旋律让学生“闭眼即入秋境”;最后,美术老师引导学生捡拾各色落叶,创作树叶画。

“金秋诗画会”主题融合课上,音乐老师带领学生聆听秋的声音。
当学生们将现场创作的树叶画张贴在展板上,并伴随着《秋日素描》的钢琴曲吟诵金秋诗词时,这场历时1小时的主题式融合课例呈现出教育性与艺术性的交融。语文的诗意、音乐的韵律与美术的创意深度融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赏、绘”等学科素养的同时,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热爱生活。
除了秋天的“金秋诗词会”,今年春天,人民小学各学科教师还以“在春天里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樱花树下读春诗、写植物名片,用文字定格春意;数学课堂里,低年级寻找春天里的“图形朋友”,高年级测算树叶长宽比例,让数字与自然对话;科学课中,菜园种植、春蚕观察让学生触摸生命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的育人模式发生转变,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习情境的设计者、跨学科思维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支持者。”人民小学校长王小玲介绍说,学校自2022年起便聚焦新课标“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要求,直面跨学科教学中的难点与痛点,启动了融合课程的探索。
学校一方面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通过专题学习、微型讲座、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科融合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构建长短结合的特色融合课程。长课以“四季”主题式融合课程为主,鼓励各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式融合课探索;短课以常态化学科课堂中的跨学科教学为主,创设跨学科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课程开发始终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四季为载体,贴近校园、贴近生活,师生更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王小玲表示,学校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不管是春日课程的全学科参与,还是秋日课程的高艺术呈现,都彰显了四季课程“源于生活,融于实践”的生命力。“这种学习打破了课堂、学科边界,让校园、自然都成为‘活教材’,常态化课堂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尝试。学校会继续探索,创设更加生动有趣、更富滋养的学习世界。”王小玲说。
(《教育导报》记者 钟兴茂 文/图)
作者:钟兴茂 编辑:周睿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