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记者 王浚录 钟兴茂)“孩子特别期待春秋假!我打算带她就近去自贡江姐故里,既走出家门看看风光、放松放松,又能接受文化的熏陶,给精神‘充充电’。”自贡市大安小学学生家长陈秀英分享假期计划时满是期待,还提到在假期中,可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培养劳动意识和能力。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等十一个省级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鼓励各市(州)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错峰安排。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不少学生和家长对春秋假早已满怀期待,计划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式丰富假期生活。
记者了解到,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时间上,春秋假一般安排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期中前后(即4—5月、10—11月间),春假、秋假原则上分别安排3天,可与法定节假日、双休日等相衔接。同时,春秋假的设置不减少教学总周数,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据了解,四川鼓励各地在区域春秋假期间,优先满足有未成年子女的职工调休、补休;各地相关部门要指导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场馆与本区域的春秋假安排紧密衔接,面向中小学生及家庭免费或优惠开放、灵活开放;群团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学校要提供公益性兜底托管服务。
四川明确,各地不得因调整安排春秋假而增加课程、课时,原则上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严禁学校在春秋假期间以开放自习场所等名义违规集体补课。各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及学校在春秋假期间提供的托管服务均为公益项目,严禁以春秋假名义违规乱收费。各地要提前向社会公布春秋假的时间和相关安排,做好有关配套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回应关切。
“即将到来的春秋假,表面上是让出几天课堂学习时间,实质上是一次践行五育并举、优化假期结构的教育实践。”宜宾市长宁中学思政课教师陶余婷认为,短暂的休整,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题海、走进自然,离开书桌、走向社会,有效缓解长期应试压力下累积的焦虑、倦怠与厌学的情绪,为身心“松绑”、为成长“蓄力”。更重要的是,学校精心组织的研学实践与托管服务,联动家庭开展的亲子互动活动,能在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中锤炼品格、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哲看来,推行春秋假,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或参观博物馆,契合文化素养培育的需求。这一举措兼顾教育公平与“减负提质”,通过合理规划学生休息与实践时间,既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也能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实现“低负高质、张弛有度”的教育目标。
作者:王浚录 钟兴茂 编辑:殷樱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