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赛事活动在成都落下帷幕,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青年教师沈晶晶、冯奥迪、夏德奇脱颖而出,成功摘得金钟奖。作为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金钟奖的含金量不言而喻,而3位川音教师的获奖之路,更是一部热爱、执著与传承协奏共振的奋斗篇章。近日,记者来到川音,挖掘他们台前幕后的故事。
沈晶晶:“持续学习,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本届金钟奖,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青年教师沈晶晶夺得声乐(民族)组第一名。“2011年,我第一次参赛拿到四川赛区铜奖,再到全国第九名、第六名,再到如今的全国第一名,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成长。”沈晶晶坦言,由于金钟奖的年龄限制,本届比赛是自己的“收官之战”,压力巨大,但凭借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川音的培养和支持,自己才能在赛场从容绽放。
“为了在赛场展现技术广度与艺术厚度,我的选曲力求风格迥异、特色鲜明。”沈晶晶介绍,决赛舞台上,她演唱的是歌剧选段《我出生在黄河岸旁》与云南花腰彝族小调《天上雾腾腾》两首作品,曲风一悲一媚的强烈反差,让评委看到了她驾驭不同类型作品的深厚功力。
沈晶晶的参赛曲目中还包含李白《秋风词》这样意境凄清的古诗词作品,“这首歌唱的是恋人的相思之苦,落寞的秋意与深情的眷恋交织,很考验情感的细腻表达。”沈晶晶的演唱以情感真挚著称,无论是悲怆的歌剧选段还是婉约的古典诗词,都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从川音本硕连读到留校任教,再到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沈晶晶的一路成长,体现了川音对人才的全方位培育与支持。
2012年,沈晶晶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川音副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谭学胜教授。“谭老师总把我的课排在‘早八’,一开始我很不理解,后来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早上唱开了,一天的状态都会很好。”川音求学期间,谭学胜不仅在专业上严格要求沈晶晶,还时常在她练歌时默默旁听、耐心指点,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让她进步神速。“谭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怎么唱歌,更有对音乐的敬畏与执著,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沈晶晶感慨道。
留校任教后,沈晶晶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学生的时候,我会不断研究适合他们的方法,也会把自己学到的技巧和经验传递下去,这个过程反而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地理解。”她的课堂延续了精细化教学模式,既关注学生的专业提升,也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用真诚与热爱陪伴学生成长。
“川音对教师成长的支持,让我敢于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2022年,从教7年的沈晶晶萌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学校领导得知后全力支持,为她创造了宽松的深造环境。“音乐艺术一直在发展,我们的演唱技术和对作品的理解也需要不断更新,只有保持热爱、持续学习,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2024年,沈晶晶被中国音乐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师从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教授。
“拿到金钟奖后,大家对我的要求会更高,我也会把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继续精进。”沈晶晶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博士毕业后,我会全身心投入教学,把知识、技巧和理念,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她希望像恩师们那样,不仅教会学生唱歌,更教他们坚守初心、追求梦想。“当有一天我的学生站在领奖台上时,我相信会比自己获奖更开心。”
夏德奇:“唯有热爱能让我们坚持下去”

本届金钟奖声乐(美声)组中,从省市选拔赛到全国决赛,选手需完成9首不重复的作品演唱,涵盖中外艺术歌曲、中国创作作品、中国歌剧咏叹调、外国歌剧咏叹调等多个类别,较往年增加2首,对选手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青年教师夏德奇凭借精湛的演唱技艺,在全国200余名顶尖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本届金钟奖声乐(美声)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川音的全力保障。据了解,学校为夏德奇备赛开启了“绿色通道”,不仅协调教学安排让他专心备战,还在生活保障、专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谈及参赛作品,夏德奇有着清晰的考量:“比赛不仅要看发挥,更要看失误率,9首作品的演唱要像木桶的木板,不能有明显短板。”他在不同阶段精心选择作品,既保证难度又兼顾完成度。全国选拔赛中,他演唱的《爱永在》《爱神静悄悄》等作品展现扎实功底;决赛阶段,他凭借现代艺术歌曲《两地曲》与歌剧咏叹调《窈窕身影》征服评委。
“《两地曲》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恋人的思念,蕴含着深层的人文情怀;《窈窕身影》则彰显了歌剧的艺术魅力。”在夏德奇看来,两首作品的完美演绎,正是他“中西合璧”演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了将西方美声唱法融入中国音乐作品的演唱,他在咬字、发音等方面不断摸索。而他所在的声乐歌剧学院多年来坚持中西合璧的特色教育模式,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精髓与西洋唱法精华。
夏德奇与音乐结缘,始于小学时对电视剧片头曲的浓厚兴趣。高中时,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正式走上音乐道路,2018年本科毕业后,他进入安徽省歌舞剧院工作,其间主演了安徽首部原创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饰演党的地下工作者郑从义,该剧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随后,夏德奇考取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教授,系统学习西洋唱法技巧,同时积极参与各类演出。作为新生代男高音,夏德奇始终坚守对声乐的热爱。他常对学生说:“声乐的‘乐器’就是自己的身体,它不稳定,唯有热爱能让我们坚持下去。”
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的他,对于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会把在校园学到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同时继续精进自己的演唱技艺,在教学与表演中实现双赢。”
冯奥迪:“我会将这份师生情传承下去”

“金钟20年,是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岁月。”四川音乐学院的民乐系教授陆晶说,她参与过三届金钟奖古筝比赛,今年,她的爱徒冯奥迪也站上了金钟奖舞台,并获得古筝组第四名。
作为导师,陆晶将自己三届金钟奖的参赛经验倾囊相授,从曲目选择到舞台细节全程指导。“我要求学生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跳出地域局限,以全国乃至国际标准要求自己。”她鼓励学生多观摩、多交流,积累实战经验。而冯奥迪也不负期望,备赛期间每天刻苦练琴10小时以上,还要进行体能训练以应对高强度演出,半决赛中曾在半小时内连续弹奏3首作品。
“从复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每首作品都经过了长期打磨,尤其是与乐队合作的《山川赋》,拿到曲谱后只有两个月准备时间,还要适应与几十人的乐团配合。”冯奥迪说,为应对比赛中的突发情况,师徒二人做足准备,从乐器调试到临场应变,甚至演奏服装的细节都反复推敲。
金钟奖奖杯,既是选手实力的证明、导师心血的结晶,也是川音贯通式培养体系硕果累累的生动写照。冯奥迪中学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之后在川音完成了本科、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
“不同学段有明确的培养侧重,才能让学生稳步成长。”陆晶解释,对民乐系学子而言,附中阶段以基本功强化和曲目浏览为主,兼顾文化课基础,为学生打下全面根基;本科阶段则深化乐曲处理能力,结合思想成熟度提升音乐理解;硕士阶段更注重拓宽学术视野,通过国际交流、理论研究等提升综合素养。
这种贯通式培养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师生间长期磨合而建立起的了解和默契。陆晶从冯奥迪初入附中便担任其专业老师,16年来,不仅为其规划专业发展,更细心关注其生活与心理状态。“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她的性格、擅长的曲风我都了如指掌,选曲时才能精准匹配。”陆晶说。
不仅如此,冯奥迪连续3年入选川音拔尖人才计划,这份支持成为她冲刺金钟奖的重要助力。该计划每年通过院系两轮严格选拔,入选后,每位学生可获得资金支持,用于举办音乐会、参加交流活动等。“我利用这笔资金举办了多场个人专场音乐会,每场需准备6-7首不同风格作品,涵盖独奏、重奏、协奏曲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舞台经验。”冯奥迪说。
“走下金钟奖舞台,一切都是新的起点。现在,我也成了一名教师,我会将这份师生情传承下去,助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四川本土民乐人才。”面对未来,冯奥迪信心满满。
《教育导报》记者 王浚录(图片由四川音乐学院提供)
作者:记者 王浚录 编辑:郭路路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