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起落间,木板上的线条渐渐清晰,黑白块面里藏着戏曲纹样、乡村桥影,还有孩子们眼里的山水与生灵。在苍溪县歧坪小学的美术教室里,美术教师杜美林正带着学生们完成木刻版画的最后一刀——这是该校以“版画艺术”为核心的美育课程日常。
刀刻木版,让传统技艺“活”在课堂
“美育不是少数人的特长培养,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用艺术表达生活。”校长郭伟表示,学校以版画为美育载体,正是希望用可触摸的“刀与木”,让学生在动手创作中感知美、创造美,把本土文化与生活日常变成艺术的底色。
走进歧坪小学的美术空间,墙面挂满了黑白主色调的木刻作品:既有复刻戏曲头饰纹样的装饰画,也有以“萍江晓月”为原型的风景画,还有学生们创作的动物、静物主题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出自杜美林的版画课程——从工具认知、刀法练习到创作定稿,课程以“木刻”为载体,融合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审美。
“木刻的‘刀味’‘木味’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杜美林介绍,课程从基础的黑白木刻入手,引导学生用刻刀表现线条肌理:老人肖像的皱纹用细密排线刻画,乡村树林用点刻技法呈现层次,戏曲人物通过夸张线条还原传统纹样。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刻、铲、削等刀法,更在创作中理解了版画“以刀代笔”的独特语言。
刀刻生活,让本土文化“印”在心间
除了纯艺术创作,老师们还将版画延伸至生活场景:学生们的作品被拓印在手提袋上,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感的文创产品;装饰木刻被装裱成校园展示作品,让教学楼成了“流动的版画展厅”。
“我们的题材都来自身边——家乡的桥、常见的果实、戏曲里的角色,学生们用刻刀记录生活,也在创作中建立对本土文化的感知。”杜美林说,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美育从“纸上”走向“生活里”。
刀刻未来,让美育种子“长”在手中

在最近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合作完成一幅以“马”为主题的木刻作品:有的负责勾勒轮廓,有的用刻刀细化鬃毛纹理,木屑落在课桌上,成了创作的“勋章”。“以前觉得艺术是‘画得像’,现在知道用刀刻出自己的想法,也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正在参与创作的六年一级班李梓佳说。
从传统木刻技法到生活化创作,歧坪小学的版画课程,正以“刀光墨影”为笔,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美育的种子——当刻刀与木板碰撞,艺术不再是遥远的“展品”,而是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创造的生活美学。
(李靳 肖亮)
作者:李靳 肖亮 编辑:殷樱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