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举办的“地质之光——弘扬李四光精神 勇攀科学高峰”主题展览现场,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学生刘卓然作为志愿者正在讲解。
这座从成都理工大学陈列馆发展而来的自然博物馆,自2022年11月新馆开放以来,已接待了超过500万人次观众,成为成都城市文化重要地标之一。
“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关注不断提高,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要求。”馆长苏涛表示,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其与学校教学与科研体系的深度融合,博物馆是成都理工大学多个学科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基地、科研资源库,也是学校科研成果的绝佳展示窗口,还是面向公众的生动科普平台。
“第二课堂”——博物馆与学校共生共长
在博物馆“龙行川渝”展厅中央,长24米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骨架静静矗立,9.8米的脖颈蜿蜒伸展,仿佛仍在远古大地漫步。“这件‘镇馆之宝’是1957年在重庆合川县发现的,由‘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教授研究装架,郭沫若亲笔题写名牌……”伴随着刘卓然的讲解,博物馆与学校共生共长的故事徐徐展开——1965年,为陈列这具恐龙化石,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专门扩建800平方米展馆,这座博物馆从此与学校的学科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成都市决定投入约10亿元,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建新馆,校方提供了数万件藏品、专业团队和校园土地,这种“共建共享”模式让博物馆成为岩石矿物、古生物等学科的“天然实验室”。
为了让科学知识“活”起来,博物馆在展示手段上不断创新。在“生命探源”展厅,5.2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标本布局与背景壁画、灯光特效共同复原出远古海洋,学生们站在这里,能直观理解《古生物学》课本中“寒武纪大爆发”的震撼。
创新展示的背后,是由科学家担任馆长所带来的严谨学术支撑。前馆长、古脊椎动物学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何信禄、李奎,带领团队研究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些成果被转化为“龙行川渝”展厅的生动解说;现任馆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苏涛策划的“秘境繁花——横断山脉植物撷影”特展,将团队的植物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盛宴……一代代自然科学家的卓越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科普展示的源头活水。
对专业学习而言,这里更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在一堂古生物学课上,成都理工大学教师带着学生围着大竹重庆鱼化石授课,这是一件1.5亿年前的侏罗纪鱼类化石,其立体完整的形态让“鱼类演化”知识点变得直观。作为地质、环境、古生物、设计等专业的天然课堂,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最直观的教具,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标本鉴定、地层分析、古生物识别、产品设计等专业实践。
“活教材”——将思政教育融入场馆空间
在这所自然博物馆里,藏品不仅是自然历史的见证,更是启迪思想、陶冶品格的“活教材”。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已全面融入学校的“三全育人”体系。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背后都有故事。”在地质环境厅,讲解员将大家的视线引向身旁的展柜。1958年,我国组建了第一支攀登珠峰的登山队。1960年春,成都理工大学第一届校友邬宗岳参加了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登山队,在1975年再次攀登珠峰时,邬宗岳不幸牺牲。“大家眼前所见,就是他在珠峰采集的岩石标本,这些岩石标本不仅是宝贵的科研材料,更是邬宗岳勇敢无畏、为科学探索献身精神的象征。”
将思政教育融入场馆空间,是博物馆的育人特色。2025年开学季,“地质之光——弘扬李四光精神”特展成为新生“开学第一课”,刘卓然和志愿者们通过手稿、标本等珍贵史料及复原场景,讲述李四光的人生轨迹、科学成就,及其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李四光先生的故事和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刘卓然说。如今,博物馆已开发20门渗透科学家精神的课程,团课、党课、社团活动等常在这里开展,每年有上万名师生参与场馆实践。
科普基地:将科学种子播撒到广阔天地

学生们将耳朵贴到恐龙蛋化石上,问道:“这是真的吗?你们去哪里找到的呀?是怎么找到的呀?我们能不能找到化石呀?”……孩子们仿佛有问不完的问题。
今年9月,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副馆长潘东菁带队来到阿坝州黑水县初级中学和黑水县芦花完全小学,以“生命长河的奇妙旅程”为主题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老师们带来了20件珍贵的古生物标本,配合图文并茂的展板和生动讲解,为高原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幅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画卷。
活动中,这些高原学生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令潘东菁印象深刻,她表示,今后,博物馆将更加注重扩大辐射范围,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博物馆课程。
高校博物馆的育人使命,不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还在于服务社会、启迪民智。近年来,博物馆与地方、学校的合作日益深化。据统计,仅成华区,每年就有一万余名中小学生在馆内开展公益研学活动。馆方还专门为中小学科学教师开设培训讲座,提升其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通过构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共同体,博物馆将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除了常规的“走进来”研学和“走出去”科普,博物馆不断创新形式,积极举办科学实验秀、科普讲解大赛、环保创意大赛等丰富活动。其打造的“小龙人”科普矩阵包含科普课堂、剧场、绘画展等10个子项目,已成为知名公益品牌。其中的“小龙人”科普剧场招募学生表演,已开发了10个原创剧本,《侏罗纪最大恐龙评比大会》《黄金王国小公主选宝石礼物》《碳元素的亿年旅行》等科普剧,被小朋友们演绎得生动有趣。
“科普教育不只是传播科学知识,更要将自然与人文深度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我们希望能像当年老馆长竺国强教授作报告激励了现任校长许强立志学习地质专业那样,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馆长苏涛说。
《教育导报》记者 何元凯(图片由博物馆提供)
作者:记者 何元凯 编辑:郭路路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